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

現在的離開是為了將來的再會

前幾天與父親聊天,話題是我的前途,說現在選擇教琴,將來就沒有退路。我知道的,也許教琴是沒有什麼保障的工作,可是在今天的香港,誰能保障什麼?

我 實在非常討厭目前這個過度的資本社會,過度利用信貸近乎詐騙,過度強調資本近乎欺壓。雖然知道資本主義帶來的很多好處,仍然無法投身那個金錢世界,那是虛 耗人生,我不明白每天追逐著數字與不必要的奢華物質享受意義在那。記得讀大學前當全職文員的那半年,每天消耗生命、出賣時間,於個人卻一點得益也沒有,感 覺生命毫無意義,世界一片灰色。

自那時起深刻了解,精神追求才有價值,而保持自由與自我更是人生第一要事。那麼以我現時的能力,教琴無疑是最好的選擇。學習知識是最大樂事,教導別人也讓我感到為傳播文化出一分力。教琴好處是工作時間短,有大量空閒時間讓我繼續增進學識。

國 學與鋼琴,我更喜歡那個?曾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,我的答案搖擺不定,讀書讀得起勁時更愛國學,彈琴彈得享受時則愛鋼琴,臨近畢業時才真正思索這個問題。二 選其一,無疑更希望自己在國學上更上一層樓,因為國學包含是整個人生文化,層面更廣。音樂世界自然亦很廣闊,亦可聯繫到人生各方面,可國學對我影響更大。 但考慮現實,接著幾年,我還是希望先在鋼琴方面衝刺,一來音樂在香港更易謀生,為我帶來自由生活,二來彈琴是技藝,年紀、體能有限制。我希望在音樂上取得 一些專業資格,確保生計後,再去追求更廣的國學。

所以,文學、歷史、哲學,雖然暫時要疏離一下,但現在的離開是為了將來的再會!我終究希望一生中能讀到中文系的碩士、博士,我會回來的!

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

村上春樹:關於跑步,我想說的是...

村上春樹的大名無人不識,看過他的數本小說,包括著名的《挪威的森林》,覺得不錯,僅此而已,沒有產生很大感觸,雖然他說故事的筆法、對人物心理細膩的描寫確實高明。反而昨天一口氣閱畢他這本關於跑步的手記後,對他的生活態度和自律佩服不已。

一般人都將小說家歸類為自由業,覺得小說家的生活是喜歡睡到何時都可以,半夜三更靈感來了就寫不停。但村上春樹自從成為小說家後就過著極規律健康的生活,晚上十時睡覺,日出之前起床,在頭腦最清醒的早上寫小說,下午則去跑步。

我不是小說家,只是工作性質與小說家相似,都是自由業,能夠靈活掌握自己的時間。因為有著這種難得的自由,就更佩服村上春樹的自律。多少次告訴自己,身體這樣下去可不行,該去跑步了,這樣頹廢不行,該去學習了,可是從沒一次真正實行 。人一旦太自由,往往就會被「不要緊,任何時候都可再去」這種想法拖垮。

成功的人總有成功之道,村上春樹靠的是他對待寫小說的認真和自律,比天才式作家更值得敬佩。

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

謝師宴

十月初的樹仁中文系謝師宴是我第一次出席的謝師宴,在此以前的中五、中七謝師宴,我都毫不猶豫缺席了,原因大多出於不合群的個性,亦因沒有那種要感謝老師之心。

不少人在中小學時總會有一位感情特別深厚的老師,稱之為啟蒙老師。在我而言,進大學以前似乎都不太懂得尊師重道,實在數不出一位學問修養讓我折服的老師。一直認為學習知識是靠自己的,老師只是擺擺樣子,惟一喜歡的中史科,學習動機也來自武俠小說而非老師,學到的都是自己看書得來。

大學才開始對老師產生崇敬之心。初中時首次有理想,想當一名學者,實際上當時連學者是怎樣的都不知道,中學的老師無法勾起我一點聯想,幾年後自然把這可愛理想遺忘。進了樹仁,驟然讓我親眼看到何謂學者風範的,是張少康教授。

得到張老師的教導,是我在學習上最幸運的事。老師的學問大得無法想像,與中學時因為不清楚而無法想像的不同,這一次是我接觸認識後仍然弄不清,是自己不夠道行。老師的品格修養亦令人敬重,謙謙君子,待學生總是十分謙和,即使年已長學亦厚,仍保持著謙虛的態度對待學問,鍥而不捨地學習。在他身上我確切接收到什麼是身教,學問那麼高了,依然如此,我等小輩豈能鬆懈?

除了張教授,孫靜教授與楊永漢老師都令我印象深刻。一年級的作文 堂,交上去的頭幾篇作文,都被孫老師刪去大量多餘的字,令我開始注重字句的簡潔精煉,寫文章才像樣點。高考中史,尤愛先秦諸子,於是從入學起就期待,等到 大四最後一個學期,終於有這一科了!本來以為已很熟悉諸家思想,但楊老師總能提出我沒想過的思考方式,才知過往教科書所學的僅是皮毛。孫老師只教一年級兩科,楊老師則到四年級才遇到,可惜!


謝師宴席上,各位老師不忘關心我們的學習去向,循循善誘。回想五月起至現在這段頹唐的日子,徹底丟下學習,耽於逸樂,愧疚至極!但願這種愧疚能轉化成持久動力,好好學習,對得起遇上好老師的這份福氣。

2010年10月1日星期五

為鋼琴平反

香港人對鋼琴總有著偏執的誤解,認為鋼琴比其他樂器容易,尤其學小提琴的,總是輕視鋼琴不會走音這一點,到琴行學樂器,鋼琴的學費永遠最便宜。更可歎的是那些對音樂毫無認識的人,也居然說鋼琴八級隨處可見,沒什麼大不了。

鋼琴是最普及的樂器,但絕不是容易的樂器。香港有那麼多人考獲鋼琴八級,是因為學鋼琴的人實在太多,水平亦較其他樂器高。全世界華人對鋼琴這種樂器往往情有獨鍾,香港更是當中的表表者,學鋼琴的普及率在世界名列前茅,香港較著名的音樂家大多數都是演奏鋼琴的。

為什麼鋼琴特別受歡迎?絕不是因為容易,而是鋼琴本身具獨特魅力。 鋼琴被稱為「樂器之王」,是眾多樂器中最富表現力的,音域極廣,富於變化,能獨自奏出多個聲部,演奏技巧十分豐富。而別的樂器獨奏往往較單調,依賴與其他樂器合奏,但合奏的機會並不常有。鋼琴也比其他樂器易上手,因為本身的優勢,很容易就彈奏出動聽的樂曲。若與小提琴比較,小提琴學生在起初一兩年都只能努力去應付音準,別指望能奏得動聽,很大機會因為奏得太難聽而沒耐性學下去。

可是易上手卻不等同容易,鋼琴強大的表現力同時換來極複雜多變的演奏技巧,需要花極多時間去克服。鋼琴最基本也有兩個聲部,需要雙手配合,讀譜的要求遠較其他樂器高。如果兩個聲部是互相配合的還好,但有些較艱深的樂曲,左右手節奏不同,二對三、四對三最基本,還有各種不規則的,如四對七、六對十一這些。最令鋼琴學生頭痛的巴哈,要求以雙手奏出三、四行旋律,這種難是其他樂器沒有的。

鋼琴絕非易學的樂器,甚至,我認為學鋼琴的學生的練習時間應比別的樂器多。並非鋼琴特別難,別的樂器也有別的難處,只是鋼琴作品比其他樂器多太多了,只要看看文憑考試曲目範圍你就能明白。那麼多的作家,那麼多作品,代表你要花更多時間去學習不同的風格,除非你只打算當一個除了考試歌什麼都不懂的學生。

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

凌力:少年天子

初看書名,以為所謂少年天子指康熙,原來是順治帝福臨。

順治帝對我來說一直是傳說,很多以康熙為主角的小說、電視劇均提起順治帝,最有影響力的首推《鹿鼎記》。金庸筆下的順治帝,因愛妃董鄂氏逝世而出家,令人印象深刻,然而一直不相信皇帝能如此深情,只視作如「傳位于四子」矯詔、乾隆帝乃漢人一類的不可信野史。歷史書多側重談康雍乾三帝而略過順治,故一直都對順治帝沒有認識,只留下那始終不相信的傳說印象。

同樣是以清朝君主為主角的歷史小說,心中難免拿來跟去年看的二月河《雍正皇帝》比較一下,而我更喜歡凌力這一本。《雍正皇帝》起初寫九王奪嫡中的爾虞我詐的確很吸引,但虎頭蛇尾,自雍正登位開始,故事發展便失去重心,十分混亂。後期亂倫那一段情節過於荒謬巧合,實在無法認同,失去了歷史小說應有的歷史真實感。《少年天子》的歷史感非常重,對於當時的政局,還有朝庭各種儀式,描寫得非常深入真切,完全把《雍正皇帝》比下去,令我不禁去查一查凌力到底是什麼人,原來是專門研究清朝的歷史學家,怪不得!

小說以順治帝陷於滿漢衝突之間及與董鄂妃的感情為主線,中間穿插戲份頗重卻似乎與順治毫不相關的兩三段副線,實際上卻始終是千絲萬縷,寫得很高明,同時深深反映了當時民生,從名士儒生、反清復明者、平民百姓各階層,因應亂世、因應朝廷政策的生活轉變。小說對人物內心世界與感情的描寫很細膩,甚至有點言情小說的感覺,卻未嘗離開過歷史政治的宏大,大中見小,小中見大。

小說寫順治對董鄂妃的深情,的確令我信服了,令我相信歷史上的順治真的是多情天子。與唐玄宗對楊貴妃只因外貌的膚淺感不同,順治帝與董鄂妃是心靈上的契合,而且是賢君淑妃的配對,本來可以互相扶持好好治理天下的,如此才更令人婉惜。順治身為皇帝的限制和痛苦令人身同感受,「最恨生在帝王家」,在順治與董鄂妃之間是至誠的心聲,這種感情的迫力令我心有戚戚然。

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

為何讀書

畢業在即,逼不得已也要想想去向。本來沒打算繼續學業,但聽過有志回內地讀碩士的同學介紹後,心猿意馬,畢竟進上海復旦大學這種著名學府實在難得。


對應否再花數年回內地繼續學業,內心頗為掙扎。現實來說,本來已是超齡學生,再讀的話就三十歲了,父母亦無經濟能力讓我繼續任性。幾番思量,還是向現實低一點頭吧,也許能從工作中找到新的目標與挑戰。何況學習沒有一定的方式,這幾年大學讓我明白了學習的方法,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應該自行學習下去的,自問仍遠遠配不起中文系畢業這個銜頭。

然而,跟別人談及此事時,令我感到疑惑。一提到想繼續讀書,而且又是讀中文,立即被質疑讀來有何用,於工作賺錢無益,枉費青春。這個時代,讀書是最重要的。當學生時,高考也好,副學士也好,無論如何都要上大學。上班族則不管如何辛勞也要爭取金錢時間進修,政府也大力支持,持續進修,終身學習。可是讀書的意義似乎已變質了,讀書的根本不覺得自己有學習到什麼,因為其實除了少部分專業工作如醫生、律師,有多少工作是需要讀到很專,所讀的是可以直接應用在工作上的?只是為了買一紙證書,應付這個畸形社會的證書文化。

無可否認讀書與工作有一定的關係,但讀書絕對不是只為了獲得某些專業的知識。所謂的知識,除了專業的醫學知識、經濟知識等,更重要的是透過學習這些客觀的經驗,提升個人的修養識見,思考人生的意義,通情、達理。從什麼學科入手都可以,因為這種知識是共通的。並不限於現在一般所稱的人文學科,科學、社會學、經濟學,都是人類的文化,必定可以聯繫人生。但這種知識不會隨證書附送,必須透過自身思考而來。

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

新開始

年幼時剛接觸網絡世界,就有在網上寫點東西的習慣,雖然寫的東西很可笑,又因懶惰數個月才寫一篇,但總算維持著這一習慣。

這不是我第一個網上私人空間,在這之前,個人網站、日記、blog、論壇等,什麼都嘗試過,都代表著成長程中的不同階段。建立一個新blog的原因,是意識到自己已進入新的人生階段。人在年輕時,總是不斷改變,只要想起一年前,甚至數個月前自己的各種行為,都會覺得無比幼稚,因為思想變了。最近一兩年,再沒有這種想法,一年前的自己跟現在相比再沒有什麼改變,大概是我的思想逐漸成型了。

當然,成型並非定型,如果人會定型,活著豈不是太沒意思了。只是在大學讀了三年半,助我將紛亂無端的各種想法清晰起來,建立了相對而言沒那麼幼稚的人生觀。所以我覺得是時候要有一個新開始,就在這裡,希望透過文章建構自我。